泾源县位于六盘山东麓,是宁夏的南大门,因泾河发源于此而得名,素有“秦风咽喉、关陇要地”之美誉,曾是国家级贫困县,也是革命老区、少数民族聚居区。全县辖4乡3镇96个行政村,总人口11.5万人,其中农业人口10.35万人,占90%,回族人口9.28万人,占80.7%。国土总面积1131平方公里,森林覆盖率为42.24%,境内海拔高度1608-2942米,有大小河流16条,溪流343条,年均径流量2.4亿立方米,年均气温6.5℃,日照时数2304小时,年均降水量为658.5毫米,地势西北高、东南低,属温带半湿润区,为森林草原类型气候,呈“春寒、夏凉、秋短、冬长”的特点,是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,宁夏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森林水源涵养地。风光旖旎,旅游独具特色。
泾源是自治区级全域旅游示范县,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、森林公园和全国第一个旅游扶贫开发试验区。境内有济公修炼的延龄寺、成吉思汗屯兵避暑的凉殿峡、神奇秀丽的老龙潭、流泉飞瀑的胭脂峡、荷叶碧翠的野荷谷等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30余处,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“绿色明珠”和西北地区的“小九寨”,已成为陕甘宁乃至西北地区旅游者的首选目的地。荣获“中国最美生态休闲旅游名县”“中国最美休闲度假旅游名县”“全国十佳生态旅游城市”,连续五年荣登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榜,荣获全国首批“避暑旅游目的地”、全区首个“中国天然氧吧”称号,跻身全国第五批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实践创新基地,荣登2021中国最美乡村百佳县市榜、中国最具诗意百佳县市榜、“2022美丽中国深呼吸小城”榜,“绿色六盘、多彩泾源”旅游品牌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。
历史悠久,文化积淀深厚。秦始皇过“回中”,成吉思汗避暑凉殿峡,乾隆勘查“泾水清源”老龙潭,工农红军翻越六盘山。泾源人民勤劳智慧、开放包容,关陇民俗、泾水文化和回乡风情在这里交融交汇,演绎出了柳毅传书、济公转世、胭脂仙女等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,纷呈独秀的民间艺术,独具特色的回族习俗,别具风味的地方小吃,激越悠扬的回族“花儿”,雄壮奔放的回族“踏脚”,孕育了浓郁的特色地域文化。产业鲜明,发展潜力巨大。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,坚持“生态泾源、绿色发展”定位,构建“1+3+X”现代产业体系,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、肉牛和中蜂产业、生态经济产业、服装箱包产业、新能源和新食品等产业。
实施“旅游+”战略,加快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,全力打造春季赏花、夏季避暑、秋季观景、冬季滑雪的全域旅游新格局,积极发展乡村旅游,泾河源镇入选全国第一批乡村旅游重点镇,杨岭村、冶家村入选全国第二批乡村旅游重点村;坚持“优质+高端”双轮驱动,全县肉牛饲养量稳定在10万头以上,安格斯肉牛存栏达到3万头,“泾源黄牛”通过农业部地理标志认证,中国畜牧业协会命名我县“宁夏安格斯肉牛繁育基地”,“泾源黄牛肉”荣获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,成为继“盐池滩羊肉”之后全区第二个获此殊荣的县域品牌,品牌价值达到32.5亿元;发展黑果花楸、刺五加、食用玫瑰、金银花等为主的林草产业,“六盘山苗木”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,荣获“全国绿化模范县”“全国首批绿色发展优秀县”“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”;推行“1+10”养殖模式,全年生产加工优质蜂蜜30万公斤,“泾源蜂蜜”地理标志、“六盘山土蜂蜜”地理商标分别通过农业部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证;积极发展生态经济,柴胡、黄芪等道地中药材和林下香菇、山桐子种植初具规模;积极培育绿色食品,羊肚菌、平菇和冷凉蔬菜种植初显成效;发挥闽宁协作区域资源优势,盘活带强澳丽妃包装、泉祥户外纺织等10个企业,闽宁产业园发展雏形初现;探索发展新能源,积极引进光伏、风电、水电等新能源、新材料企业,打造新的经济发展增长点。交通便利,区位得天独厚。泾源地处陕、甘、宁三省会城市西安、兰州、银川的几何中心,处在承南启北、西进东出的“黄金大动脉”上,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突出的战略位置。六盘山机场距县城75公里,中宝铁路横穿县域西北,312国道纵贯东西,国道344线横贯南北,高速公路直通县城,纵横交错、四通八达的立体式交通大格局已然形成。
版权所有:新恒集团(版权内容后台编辑) 沪ICP备2022020546号
扫一扫关注公众号